生产装置串料引发重大爆炸事故
生产装置串料引发重大爆炸事故
2017年12 月9日2时9分,江苏某公司间二氯苯装置发生爆炸事故,造成10 人死亡,1人轻伤,见图9-3。
一、事故经过
2017年12月8日19时左右,某公司四车间尾气处理操作工发现尾气处理系统真空泵处冒黄烟,随即报告班长。班长检查确认后,将通往活性炭吸附器的风门开到最大,黄烟不再外冒。
19 时39分左右,氯化操作工到1*保温釜用压缩空气(原应使用氮气)将釜内物料压送到1"高位槽。
19 时44分左右,放料工将1*脱水釜中的间二硝基苯和残液蒸馏回收的杂2、杂3 一并放入1*保温釜内,20时4 分放料结束。放料前保温釜温度127℃,放料后温度降为123℃,指标正常。
21 时左右,真空泵处再次冒黄烟。班长认为氯化水洗尾气压力高,关闭了脱水釜,保温釜尾气与氯化水洗尾气在三级碱吸收前连通管道上的阀门,黄烟基本消失。
21时35分左右,车间控制室内操对氯化操作工说,1"保温釜温度突然升高,要求检查温度、确认保温蒸汽是否关闭。氯化操作工到现场观察温度约为152℃,随即手动紧了一圈夹套蒸汽阀。
22 时42分左右,班长在车间控制室看到DCS系统显示1"保温釜温度"150℃(已超DCS 量程上限150℃),认为是远传温度计损坏,未做相应处置。23 时30分左右,班长与夜班班组7人进行了交接班。
23 时57分左右,精馏操作工发现1"高位槽顶部冒黄烟,报告夜班班长,夜班班长和七车间前来协助处理的班长等人赶到现场,夜班班长到1*高位槽操作平台进行处理,黄烟变小后,人员全部离开了现场。
12月9日0 时14分左右,夜班班长认为1*保温釜DCS 温度显示是异常,又来到1"保温釜,打开保温釜紧急放空阀,没有烟雾排出又关闭放空阀。
0 时20分左右,夜班班长到三楼用钢锯将1*高槽位的尾气放空管锯开一道缝隙,有烟雾持续冒出。
1时1分左右,夜班班长又到1#保温釜,打开1#保温釜紧急放空阀,有大量烟雾冒出,接着关闭并离开。
1时39 分左右,夜班班长再次来到1"保温釜,用F扳手紧固保温釜夹套蒸汽阀门。2 时5分左右,氯化操作工付某接到内操指令,到1*保温釜进行压料操作,氯化操作工田某协助,精馏操作工也在现场。
2时5分31 秒,田某关闭了1*保温釜放空阀,付某打开压缩空气进气阀向1"高位槽压料,田某观察压料情况。
2 时8分41 秒,付某关闭压缩空气进气阀。看到1*保温釜压力快速上升;9分2秒,田某快速打开1"保温釜放空阀进行卸压;9 分30 秒,1*保温釜尾气放空管道内出现红光,紧接着保温釜釜盖处冒出淡黑色烟雾,付某、田某和精馏操作工3人迅速跑离现场。
2 时9分49 秒、保温釜内喷出的物料发生第一次爆炸;9 分59 秒,现场发生了第二次爆炸。爆炸造成四车间及相邻六车间厂房坍塌。
二、原因分析
1.直接原因
尾气处理系统的氮氧化物(夹带硫酸)串入1*保温釜,与加入回收残液中的间硝基氯苯、间二氯苯、124-三氯苯、135-三氯苯和硫酸根离子等形成混酸,在绝热高温下,与釜内物料发生化学反应,持续放热升温,并释放氮氧化物气体(冒黄烟);使用压缩空气压料时,高温物料与空气接触,反应加剧(超量程),紧急卸压放空时,遇静电火花燃烧,釜内压力骤升,物料大量喷出,与釜外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燃烧火源发生爆炸。
2.间接原因
(1)该公司未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是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① 安全管理混乱,安全生产职责不清,规章制度不健全;
②装置无正规科学设计,该企业间二氯苯生产工艺没有正规技术来源;
③违法组织生产,在未取得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许可证的前提下,违法组织生产;
④ 变更管理严重缺失,未执行变更管理要求;
⑤教育培训不到位,日常安全教育培训流于形式;
⑥操作人员资质不符合规定要求,特种作业人员未持证上岗;
⑦自动控制水平低,关键单元均没有实现自动控制,仍采用人工操作;
⑧厂房设计与建设违法违规,未取得建设用地规划和施工许可证的情况下,违规设计和施工,未经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就投入使用。
(2)设计、监理、评价、设备安装等技术服务单位未依法履行职责,违法违规进行设计、安全评价、设备安装、竣工验收,是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
(3)县委县政府和化工园区管委会安全生产红线意识不强,对安全生产工作重视不够,属地监管责任不落实,也是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
(4)负有安全生产监管和建设项目管理的有关部门未认真履行职责,审批把关不严,监督检查不到位,也是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
请先登录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