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育儿的家庭教育指导

参与家长工作

高级 • 2020-07-07 • 2000+ 浏览

作为家长,应当具备一些家庭教育的常识。充分利用好家庭这个重要的教育阵地,让孩子更好地发展。所以,保育员可以了解一些家庭教育常识,在与家长的交流中,随时介绍给家长。下面介绍一些本的家庭教育原则。

一、坚持教育的一致性

家长之间对孩子的教育态度要一致,家长要与学前教育机构的教育保持一致。它包括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家庭中父亲与母亲要保持一致,父母亲与老人(祖父母等)也要保持一致,家庭还要与幼儿园教育保持一致。

首先,家长之间的教育要保持一致。在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家庭成员要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包括父母意见一致、父母与老人的意见一致,使孩子的品德和行为按照统一的要求发展,包括对孩子的发展计划、自理能力培养、言行举止要求、兴趣特长培养等,也包括具体指导方法、步骤等,都要事先达成意见一致。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隔代溺爱”心理,不少老人很容易把对孩子的关心爱护变成了溺爱,一味娇惯、护短,从而造成孩子的无所适从或两而派。因此,家庭教育要取得成功,家庭成员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采取一致态度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家长的教育要与学前教育机构的教育保持一致,这有利于形成合力促进婴幼儿更好地发展,所以当学前教育机构里要求家长做一些协助工作时,家长要积极配合;对于婴幼儿当天在学前教育机构中学习的新内容,家长在婴幼儿回家后应该主动过问孩子的掌握情况;当自己的教育观念与教师的教育出现矛盾和冲突时,家长要主动与学前教育机构的教师交流和沟通,争取达成共识,形成教育合力,以便最大限度地促进孩子的发展。否则,就会出现教育作用互相抵消或者未达预期的不良结果。

二、注意环境熏陶

人是环境的产物,尤其是对于年幼的婴幼儿来说,环境熏陶显得尤为重要。环境熏陶是指父母有意识地创设家庭教育环境,使孩子生活其中,天长日久、耳濡目染,使其认知、行为、情感、性格等不断朝父母所期望的方向发展,而最终可能成为父母所期望的人。这种教育方法虽然没有其他方法的效果那么立竿见影,但是它的影响往往是深远的,甚至留下一生的烙印。

良好家庭环境的内涵是很丰富的,它不只包括良好的认知习惯和认知水平,还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优雅的言谈举止以及一定的艺术审美能力等。而这一切美好的东西,尤其是道德层面的东西,寓教于生活环境,寓教于家庭气氛,是最不过的教育手段。例如,家庭成员之间形成了互相关心、和睦相处、民主平等、文明礼貌的人际关系,就会潜移默化地养成孩子辟重别人、关心别人、助人为乐的良品德。

三、父母要以身作则

由于婴幼儿年龄小,对抽象的道理难以理解,但他们模仿力强,所以家长不仅要言传,更要身教,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虽然有些浅显的道理孩子也可以听得,但是父母如能够言行一致,如做事诚实有信、待人文明礼貌、关心爱护孩子等,孩子就会对父母心生崇敬,并以父母为榜样。如果父母给孩子讲得头头足道,而实际行动却另一回班,父母的威望就难以树立,孩子也不会信服,难以达到教育的目的,甚至把孩子教成“两面派”。英国教育家洛克曾经说过:“没有什么事情能像榜样那样能够温和地而又深刻地打进人们的心里。”因此,家长要言教与身教相统一,做自己孩子的好榜样。

四、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孩子年龄小,辨别是非能力差,家长在孩子的生活当中要不断地、适时地给孩子提出各种规则与要求,在孩子自己通过体验来构建道德概念的同时,家长也应该主动地帮助孩子建立一些良好的规则与习惯,比如“不给别人添麻烦,垃圾要丢进垃圾桶,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拾金不昧”等。对孩子来说,无论什么事情都是学得忘得也快,中间会有多次反复。所以,在要求孩子养成某一行为习惯时,一定要让他反复练习、巩固,并采取经常表扬的方法,促进孩子自觉地巩固良好习惯。

五、尊重孩子,与孩子交朋友

孩子虽小,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孩子和家长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所以孩子和家的关系应该是相互尊重的。亲子之间看问题、想事情的角度不同,交流时父母要尽量找共同的语言,选择孩子喜欢的谈话方式和内容,允许孩子说自己想说的话,不要随意打断他们;父母错了,或违背自己许下的诺言时,要真诚地向孩子道歉对孩子提出要求时,要尽商量的口气,耐心地讲道理,让孩子比较容易接受;通过这些平等的方式,营造和谐民主的家庭气氛。

马克思为家长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马克思对孩子们从来不摆父亲的架子,从不命令他们。如果希望孩子们做什么事,只是请求他们帮一下忙,如果不愿意让孩子们做什么事,也只劝他们不要去做。周末,他常常和孩子们一玩就是几个钟头。在孩子心目中,既是一位可敬的父亲,也是一位理想的伙伴和朋友。

技能要求

案例3-14情趣的陶冶

——卡尔·威特幼年的教育

德国法学家卡尔·威特的父亲很讲究住宅的布置,在住宅里,决不放置任何没有情趣和不和谐的东西。墙上糊着使人心情欢畅的纸,上面桂着精心挑选的有镜框的画。室内摆设的各种器具都很有情趣,决不摆设与身份不符的东西。人们赠送的礼品和自家的陈设不和谐就决不摆出来。穿衣服也是这样,父亲反对花哨的装,不仅自己,而且要求孩子穿着朴素雅致、衣帽整齐,打扮得干净朴素。

在住宅的周围,父亲砌上雅致的花坛,里面种上四季常开不败的花卉,但同样不种植没有情趣和不和谐的花卉

由于父亲注意培养威特的文学爱好,结果使威特成了了不起的文学通,他几乎背下了所有的名诗,而且很早就会写诗,后来又成了研究但丁的权威。

父亲还注意孩子的情感教育。威特三岁时,有一次,看到一条狗跑过,他像一切孩子喜欢做的那样,一把拽住狗的尾巴,把它拉到自己身边,正巧被父亲看见。于是父亲就拽住威特的头发,脸色吓人,揪住不放。威特吃了一惊,把拽着狗尾巴的手放开了。这时父亲也把手放开了。然后说:“威特,你喜欢被人拽着头发吗?”威特红着脸说:“不喜欢。”“如果是这样,那么对狗也不应当那样。”

在父亲的指导下,威特终于成为一个心地善良、感情丰富、情趣高雅的人。

案例点评:

卡尔·威特的父亲为了小威特的健康成长,从居住环境、居室摆设提出严格要求,并让小威特背诵大量名诗、进行文学教育,不准他虐待小狗、进行感情教育等,最后终于把小威特培养成为一个心地善良、感情丰富、情趣高雅的有所作为的人。

案例3-15言传身教

——林则徐的家庭教育

父母的言传身教是家教成功的必要条件。林则徐的父亲林宾日是一位塾师,当时虽然自己一家过着“半饥半寒,迁就度日”的生活,可是他对贫穷的乡亲和邻里却是乐善好施,竭力帮助,即“视人之急犹己家,虽至贫再三,尚疾病死葬,靡不竭力解推,忘乎其为屡空也”。少年时的林则徐,就曾亲眼看到父亲把家里仅有的一点点米,全都送给了一贫如洗的三伯林天策,自己一家人却忍饥挨饿。并且父亲还事先嘱咐他说:“伯父来,不得说我们没米吃了。”

林宾日还坚持“不妄与一事,不妄取一钱”。有一次,一个土豪想用金钱贿赂林宾日,为其保送文童,遭到了他的拒绝;还有一次,一个富户人家想重金聘林宾日去他家当家庭教师,可林宾日知道此人在乡里的斑斑劣迹,便一口回绝了。

父亲的言行举止,给林则徐以深刻的影响。后来他在官场上注意了解民生疾苦,作风廉洁刚直,不与贪官污吏为伍,这绝对不是偶然的。

案例点评:

言传还要身教,孩子是父母的影子,为了培养孩子的优良品德,父母不仅要通过语言讲道理,更要注意通过自身榜样教育孩子,处处做孩子的表率。所以有位名人说过:“全部教育,或者说99%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归结到父母自己生活的端正和完美上。”

案例3-16孩子打架之后

晚饭后,6岁的浩浩邀请对面楼上的帅帅来家里玩,帅帅妈妈带他来了。两个小朋友高兴地搬出一桶积木玩起了建构游戏。

过了一会儿,俩人就争吵起来,浩浩说:“给我那块三角形的。说着就从帅帅手里夺过来。帅帅生气地说:“是我先拿到的,我先用。然后又一把夺了回来。浩浩生气了,大喊着“这是我家的积木!我家的积木,并一把推倒帅帅快要搭建好的城堡。帅帅气坏了,通红着脸,一把抓向浩浩的鼻子,浩浩的鼻子顿时破了,流出了血滴,并大哭起来。孩子的妈妈们看到了连忙冲过来,帅帅妈妈气急地说:“你怎么可以抓人呢!快向浩浩道歉!帅帅不情愿地说了句“对不起。浩浩妈妈边给浩浩冷敷边冷静地说:“孩子,你不是小毛头了,会很好地说话表达了,可你为什么不用语言解释你的要求,而偏偏要用抢夺的野蛮方式呢?浩浩没话可说了。

在处理好浩浩的鼻子后,两位年轻的妈妈决定趁机教育两个孩子。就说:“浩浩、帅帅,关于今天的事,你们两个都有错误……你们俩是好朋友,好朋友打架是很遗憾的,你们俩能不能真心地向对方道个歉,然后,重新做一对好朋友?一起建造一座有道路环绕的城堡吧。”两个孩子觉得妈妈们讲得有道理,就互相说了“对不起,是我错了”。之后,他们又开心地玩了起来。

案例点评:

孩子在一起玩,常常会发生打架的事情,这也是教育孩子学会协调同伴关系、解决矛盾的绝好机会。这个案例中,面对两个孩子打架妈妈都不护短,及时地批评了自己孩子不该打架的错误,而且还明确指出孩子的错误所在,并教育孩子应当学会运用语言与别人协商,不能运用野蛮武力手段。

这两位妈妈的做法,不只批评了孩子的过错,还给予了正确行为的引导,孩子下次碰到类似的情况,就知道如何去解决,良好的行为习惯也就建立起来了。

相关链接

美国儿童的特殊营养——尊重

1.培养幼儿的平等意识

首先,美国父母在家庭环境布置上,充分考虑到婴幼儿的需要。他们将各样的玩具和儿童读物放在令孩子能够拿到的地方,墙上和门上贴满孩子们的“美术作品”,令人一走进家门就感到轻松、愉快,充满童趣。其次,父母与孩子在交流时也尽量平等。在称呼上,父母绝不强求孩子必须称呼他们爸妈,像伙伴似地直呼长辈的名字是十分自然的事情,大人丝毫也不会感到尴尬或认为非礼;在说话的口气和方法上,孩子讲话时大人不但要认真听,而且有时还要蹲下来同孩子对话,使孩子感到你在尊重他,并可避免他“低一等的感觉,让孩子意识到自己同成年人一样是平等的,以利于培养孩子自尊、自信的人格。

另外,美国很少有父母训斥和打骂孩子的现象,更多的却是家长经常对孩子说:“谢谢”“对不起”“请原谅”“这样好吗”等,用商量的口吻对话。孩子吃饭时不会硬逼,孩子做错了事也不横加训斥,要孩子换衣服也不可用命令的口吻,否则,都会给孩子的心理上留下自卑的阴影。美国更反对父母在人前教子,更不允许当着人面斥责孩子“不争气”“笨蛋”“没出息”,因为这会深深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他们认为父母这样做是一种犯罪。美国父母在日常生活当中充分提供孩子参与和表现的机会,无论结果怎样总是给予认可和赞许。

美国孩子在家里就是小主人,不但参与家庭的各种活动,还参与家庭大事的决策。比如购买什么样的汽车、家电、计算机,怎样布置房间,怎样利用和美化庭院等,父母都倾听孩子的意见。在这样平等、宽松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孩子开朗活泼,勇于创新,充满自信。

2.尊重幼儿的自主选择

从孩子很小就尊重他,重视给孩子个人自主权,让孩子学会在社会允许的条件下自己做决定,独立地解决自己所遇到的各种问题。

家长带孩子外出做客,主人若拿出食物给孩子,美国人则最忌讳提早代替孩子回答“他不吃“他不要之类的话,也不会在孩子表示出想吃的时候对孩子呵斥。他们认为,孩子想要什么或是想看什么,本身并没有错,因为孩子有这个需要,任何人都没有理由来指责,只能根据情况适时适当地作出解释和说明,以作引导。

孩子从婴儿襁褓时期就跟妈妈分床睡觉,两三岁的幼儿就住自己的房间了。父母只管孩子的安全,其他生活上的事,游玩、学习都由孩子自理、自主、自我选择。比如,从小就有自己存放衣服、玩具和学习用品的地方,自己收拾房间,整理、布置属于孩子自己的“小天地”,父母决不替孩子做什么事,最多从旁提醒、参谋。

更令我们所难以想象的是,当孩子一旦入园,有了自己的同学、朋友后,他们常常会提出一种游戏式睡觉,那就是“sleepingover”(几个小朋友自愿商定集中到一位小朋友家去睡觉)。这时,美国父母则会答应并支持孩子的想法,帮他们装好睡袋、洗漱等用品,让他们快乐地按自己的意愿去聚会。这些小朋友分别带好自己的行李,集中到一位小朋友家,晚上可以尽情地玩,然后在同一间屋子的地毯上就寝。他们今天住你家,过几天去他家,感到其乐无穷。

3.对幼儿的学习不施加压力

美国人的观点是:喜欢学的孩子自然会努力学,为什么要强制他去做不愿意做的事情呢?强拗着去做,会伤害孩子的感情与个性。人的兴趣、爱好和才能本来就各不相同,孩子适合做什么就做什么,人生的路让孩子自己去走。对于孩子的游玩和兴趣活动,家长从不强制孩子去做什么,而是尊重孩子自己的意愿,让孩子独立地支配自己的课余时间。选择学练什么乐器和其他兴趣技能,家长总是给予支持、鼓励和指导,或帮助请家庭辅导教师,或支持孩子去上技能培训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