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记录和分析婴幼儿的动作能力

训练婴幼儿动作第三节

高级 • 2020-05-25 • 90+ 浏览

、婴幼儿动作发展观察

1.观察的意义

观察是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目的是能够得到被观察的对象清晰、深刻和完善的反应

对婴幼儿动作发展观察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其动作发展的情况,以对其进行适宜的动作教育。

2.观察的方法

观察的方法可以是目睹、照片或摄像等。观察的方法可以分为有计划的观察和无计划的观察两大类。有计划的观察可分为重点观察、针对性观察、主动观察等。无计划观察可分为随机观察、随意观察、被动观察等。观察的方法可以根据需要灵活选择。

二、婴幼儿动作能力发展的观察要点

1.0〜6个月

06个月的婴儿动作发展的变化较大。

0〜1个月的婴儿有很强的吮吸、拱头和握拳的本能反应,常常会很用力地踢脚和活动四肢,俯卧时尝试着要抬起头来。

2〜3个月的婴儿直立位头较稳,能较自如地转动,托起来坐时,头能和身体同时起来,头可随看到的物品或听到的声音转动,幅度逐渐增大,俯卧时抬头45°仰卧位能变为侧卧位,能将两手碰在一起。

4〜6个月的婴儿靠坐稳,独坐时身体稍前倾、俯卧抬头90°,能抬胸,双臂支撑,学习翻身、扶腋下能站直,扶其站起时,能在短时间内自己支撑、双脚会有意识地蹬踢、双手能拿起面前玩具,能把玩具放入口中、能主动抓住玩具,始将玩具从一只手换到另一只手,但仍显笨拙、双手能自己扶奶瓶吮吸、喜欢把东西往嘴里塞、会扯纸。

2.7〜12个月

7〜9个月的婴儿独坐自如、扶腋下能站,站立时腰、髋、膝关节能伸直、会趴着,手脚并用地爬、能用拇指和食指捡起小物体、能拨弄桌上的小东西(如葡萄干)、会将物品从一只手换到另一只手、有意识地摇东西(如拨浪鼓、小铃等),双手拿两物对敲、尝试做出一系列有计划的行为完成一件事,如从椅子上起来,爬向玩具,挑出彩球。

10〜12个月的婴儿会用四肢爬行,且腹部不贴地面、自己扶栏杆站起来。自己会坐下、自己扶物能蹲下取物,不会复位、独自站稳,自己扶物可迈步、独走几步即扑向大人怀里,手指协调能力更好,如打开包糖的纸、能用手抓笔,点点涂涂、故意把东西扔掉再捡起,把球滚向别人、手眼逐渐协调,会将大圆圈套在木棍上,从杯子中取物放物,用动作表示同意或不同意(点头、摇头),尝试使用工具解决问题,如用一根棍子拨回物体。

3.13〜18个月

13〜14个月的婴幼儿一般都能在平地上行走了,不过这时候还走得摇摇晃晃,一不小心就会摔倒。到15个月时就走得稳了,很少跌倒,开始能“僵硬”地向前跑,拉着一只手能走上楼梯,还会投掷。1岁半时,能拉着玩具或抱着球走,还能倒着走几步,扶着栏杆能自己走上楼梯,拉着一只手能走下楼梯,还会爬上大椅子,蹬着椅子伸手够东西。手的动作也更灵活,能熟练、准确地运用物体,能用勺,用蜡笔乱涂,会把瓶盖打开又盖上。到1岁半时,能叠2〜3块方积木,能控制涂画的速度,能两三页地翻书。这时期孩子虽然会走了,但还需要锻炼他走得好、走得稳,能蹲下去再能站起来,能起步走,能随时停下。

4.19〜24个月

19〜24个月的婴幼儿可以自己上床(矮床)、一手扶栏杆自己上下楼梯、始做原地跳跃动作、双脚能同时跳起、能踢大球、会跨骑在四轮小车上、能蹲着玩、能双手举过头顶掷球、能根据音乐的节奏做动作、用鞋带串大珠子、会把5〜6块积木垒高、能自己用汤匙吃东西。游戏时能模仿父母更多的细节动作,想象力增强。

5.25 ~ 36 个月

25〜36个月的孩子,动作发展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已经掌握的原有基本动作的基础上,不断地在曰常生活和活动中,熟练运用这些动作技能。

2〜3岁小儿动作的发育更加成熟。2岁半左右的孩子基本上掌握了跳、跑、攀登等复杂的动作,会独脚站,还会独脚跳1〜2次,会两脚交替着一步一级地上楼梯,会骑小三轮车,能从大约25 cm高处跳下。3岁左右时能较好地控制身体的平衡,会跳跃,会独脚跳,能双脚交替着一步一级下楼梯,会跳远,攀高爬低,动作相当灵活。手的动作也更加灵巧,2岁半左右会穿脱短袜,会用汤匙吃饭,会叠起8 方积木,能临摹画直线和水平线。3岁左右手的动作更加精细,会用剪刀剪一下东西,会扣纽扣,使用筷子、折纸,两手配合应用比较协调。到了 3岁时,孩子的大运动和精细动作基本上发育完善,初步达到了成人的相应的水平。

三、婴幼儿动作发展记录与分析的方法

1.行为检核法

所谓检核法,它是依据活动目标或评价目标,将婴幼儿应有的、可观察的动作行为依照先后发生顺序或其他逻辑规则逐一详细分项,并以简短、明确的行为或技能描述语句来逐条列出行为或技能标准,然后请检核者就被评婴幼儿实际状况依序勾选,以逐一评定婴幼儿动作是否符合标准,见表3-5。检核法在记录与评价婴幼儿行为时,较为方便和具体。

image.png

2.等级评定法

等级评定法是最容易操作和普遍应用的一种绩效评估方法。这种评估方法的操作形式是,给出不同等级的婴幼儿动作发展定义和描述,然后针对每一个评价要素或绩效指标按照给定的等级进行评估,最后再给出总的评价,见表3-6

image.png

技能要求】观察、记录和分析婴幼儿的动作行为

一、操作准备

1.确定观察目标与对象

了解观察对象的年龄以及相关背景情况,确定重点观察的发展领域为婴幼儿动作(粗大动作或精细动作)。

2.选择观察地点与方法

选择的观察地点应便于观察,给予婴幼儿宽敝自由的空间。尽量把—切可能影响婴幼儿动作能力的客观因素排除,并保证其不受伤害。

可根据不同观察目标的特点选择凸显该特点的观察方法,如检核法、等级评定法。

3.设计观察记录表

根据选择的目标和婴幼儿现阶段的动作能力的观察要点来设计观察记录表。将该活动过程中观察的要素分解成几个可以观察到的要点,可按照行为一要点的格式来设计观察记录表。

二、操作步骤

1.观察、记录

(1)观察、记录场景。在观察、记录婴幼儿的动作发展时,应把婴幼儿在何种场景下发生该动作的记录清楚,如天气情况等。以便曰后根据记录对幼儿动作发展进行分析时作为参考的数据。

(2)观察、记录婴幼儿的粗大动作。在观察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制的记录表,对照该年龄段的婴幼儿的动作一般发展水平,简单地记录婴幼儿在活动中的粗大动作,如0~1个月的婴儿在仰卧时是否会尝试抬起头来。

(3)观察婴幼儿与环境、材料互动的方式。环境与材料的投放也可造成婴幼儿动作表现的不同。目此,在婴幼儿动作活动的过程中,婴幼儿与环境、投放的材料之间的关系也是观察记录的一部分。

2.婴幼儿动作能力的分析与评价

(1)分析婴幼儿动作表现的环境。在进行婴幼儿动作表现的评价时,可以首先分析环境对婴幼儿动作表现有何影响。如环境限制了婴幼儿的动作表现时,就应分析环境对幼儿表现的哪方面有影响、影响的程度如何,从而更客观、真实地评价婴幼儿动作表现的状况。

(2)分析婴幼儿动作的总体特点或特性。在进行婴幼儿动作表现的评价时主要是分析婴幼儿在动作表现中的总体特点,在哪一方面特别突出或特别欠缺的。从而有重点地对婴幼儿的行为表现进行评价。

(3)分析婴幼儿动作能力与选择活动类型之间存在的关系。不同活动类型可显示婴幼儿动作能力的不同方面,因此在分析婴幼儿动作能力时也应把选择活动类型作为分析的一部分。要考虑到选择的活动类型是否可以让婴幼儿这一方面的动作能力发挥出来。

(4)分析婴幼儿动作过程中表现出的动作偏爱。在动作的过程中,婴幼儿可能会表现出对某种动作的偏爱,那么在分析时,也应把偏爱的情况列入其中

(5)分析婴幼儿粗大动作与常模之间的差异性。对婴幼儿动作表现的评价最重要的是分析婴幼儿自身粗大动作的发展与一般发展水平的差异。在哪一方面尤为突出,在哪一方面又有所欠缺。

(6)评价与调整。以该年龄幼儿动作一般发展水平为参照,结合以上几个方面进行的分析,对婴幼儿的动作行为进行评价。

1)如被观察婴幼儿的发展水平与参照标准基本符合,则为正常发展水平。

2)如被观察婴幼儿的发展水平与参照标准不符合,略高或略低于参照标准,在各年龄段以内,亦属正常。

3)如被观察婴幼儿的发展水平与参照标准不符合,高或低于参照标准,在各年龄段以外,属不正常。

如在分析中外界因素对幼儿的影响较大的可以在观察环境或活动类型进行调整后再进行观察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