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肢骨折婴幼儿的初步急救

常见意外伤害的现场救助第一节

高级 • 2020-05-20 • 1000+ 浏览

一、婴幼儿骨骼的解剖生理特点

人体全身骨骼有206块。按部位分类包括颅骨(29块)、躯干骨(51块)、四肢骨。其中四肢骨有上肢骨(64块)、下肢骨(62块)。

骨由骨膜、骨质、骨髓组成,如图2-6所示。骨膜有营养、感觉、增粗、修复骨的作用。骨质分为骨密质、骨松质(即骨小梁)。骨髓包括黄骨髓、红骨髓,有造血功能。


image.png


二、骨折急救的一般原则

一旦发生骨折,尤其是较大骨骼的折断时,外伤都较严重,往往伴有其他的损伤。所以,首先要观察婴幼儿的全身情况,注意是否有创伤出血或内出血,有无昏迷现象,呼吸道是否阻塞等,然后再对局部予以处理。

1.限制伤处活动

就地取材,使用夹板、木棒等,将毛巾垫于患处,将骨折部位的上下两个关节固定住。上肢要弯着固定即屈肘位,下肢要直着捆绑即伸直位,这是维持上下肢平时的正常功能的位置。

2.开放性骨折的处理

在固定前,局部要清洗干净,敷盖消毒的纱布,保护伤面,以免感染。对已经暴露在外的骨头不能还纳回组织。

3.转运原则

经初步处理后,在保证伤肢固定安稳的情况下,立即转至医院治疗。

三、骨折后的固定

1.头部骨折的固定

人的颅骨形成一个“铜墙铁壁”,脑组织安稳地放在里面,这对保护人体健康至关重要。当强大的外力作用于头部,如从楼梯上、床上摔下来时,如头部先着地,可引起头部骨折,常伴有颅内出血、脑组织的损伤,受伤儿多数会发生昏迷、耳鼻出血等症状。固定的方法是头部稍抬高,在其两侧放上大而硬实的枕头,或放置沙袋,将头部"夹住”,保持局部的固定,这样在转运中不会随路途的颠簸摇晃而加重骨折,在搬运时,要有专人扶托受伤的头部,避免加重伤情。

2.上肢骨折的固定

肱骨骨折时,要使受伤的患肢屈肘。1块夹板放在臂的内侧,夹板长度是上端需到腋窝,另1端过肘窝;另1块夹板放在臂的外侧,其长度是上端伸过肩外,下端也应伸至平肘处,然后用绷带缠绕固定,并用悬避带吊起即成。

3.下肢骨折的固定

大腿股骨骨折时,将伤肢轻轻向外牵引伸直,1块夹板放在大腿内侧,上从大腿根部,下达内少许,另1块夹板放在大腿外侧,上从髂窝外,下过外少许,然后用绷带或三角巾将夹板固定住。固定时,需要夹板、绷带和毛巾。

4.足骨骨折的固定

足骨骨折时,轻轻脱去或剪去鞋子,然后用稍大于足底的夹板放于足底,夹住关节,用绷带或三角巾缠绕即成。

四、护送骨折婴幼儿去医院

婴幼儿如果呼吸、心跳正常,神志清醒,须经止血、包扎、固定后方可搬运,转至医院治疗。

五、婴幼儿四肢骨折急救后的护理观察

搬运骨折婴幼儿过程中应密切关注心跳、呼吸等生命体征有无异常变化。

技能要求】四肢骨折(股骨)婴幼儿的初步急救护理

一、操作准备

用物准备:婴幼儿模型、夹板、绷带、毛巾、消毒纱布、剪刀。

二、操作步骤

1.当婴幼儿发生骨折时,育婴员要保持冷静,将婴幼儿安置平卧体位,拨打“120”急救电话。

2.检查伤口,消毒伤口,伤口处覆盖纱布

首先观察婴幼儿面色和身体其他部位有无损伤,观察是否有创伤出血或内出血,有昏迷现象,呼吸道是否出现阻塞等,然后再对局部(下肢股骨)予以处理。伤口处要消毒后敷盖无菌纱布,保护伤面,以免感染。对已经暴露在外的骨头不能还纳回组织。

3.固定

1用剪刀剪裤子,将伤肢轻轻向外牵引伸直,用毛巾包裹。

21块夹板放在大腿内侧,上自大腿根部,下至内踝少许;将另1块夹板放

在大腿外侧,上自髂前上棘,下至外踝少许。

34条绷带将夹板固定住,系带打活结。

4.观察与转运

婴幼儿如果呼吸、心跳正常,神志清醒,经止血、包扎、固定后方可搬运,转至医院治疗。

三、注意事项

搬运过程中应密切关注婴幼儿心跳、呼吸等生命体征有无异常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