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电工基础知识交、直流电路基础知识
初级电工基础知识交、直流电路基础知识
专业师资力量把握学生学习弱点,针对学生学习习惯和方法进行标准化同步辅导。高效授课模式把握学生学习弱点,针对学生学习习惯和方法进行标准化同步辅导。
电流通过的路径称为电路。电路一般由电源、负载、开关及导线组成。电路的形式有两种基本类型∶一是进行能量的转换、传输和分配;二是进行信息处理。任何一个电路都可能具有三种状态∶通路、断路和短路。按电路中流过的电流种类可把电路分为直流电路和交流电路两种。本节主要讨论电路中的基本物理量,以及进行电路计算的基本定理、公式。
一、电路的基本概念.电阻、电容和电感
(1)电阻反映导体对电流起阻碍作用的物理量称为电阻。用符号R表示,常用单位是Ω(欧姆)或kΩ(千欧)。
对于一段材质和粗细都均匀的导体来说,在一定温度下,它的电阻与其长度成正比,与材料的截面积成反比,并与材料的种类有关。用公式表示即∶
式中l---导体长度,m;
s---导体截面积,m²;
p---导体电阻率,取决于材料。
导体的电阻除了与材料的尺寸与种类有关外,还与温度有关。一般来说,电阻随温度升高而增加。常用导体的电阻率及温度系数见表1—1。
(2)电容凡是用绝缘物隔开的两个导体的组合就构成了一个电容器。电容器具有储存电荷的性能,这种性能可用电容来表示。如果把电容器的两个极板分别接到直流电源的正负极上,如图1—1所示。在电源的作用下两极板分别带数量相等而符号相反的电荷,其中任一极板上的电量Q与两极板间的电压U成正比,且Q/U是一个常数,此常数叫电容器的电容量,简称电容,用字母C表示,即∶
C=Q/U
其中Q是任一极板上的电荷量,单位是C(库仑);U为两极板间的电压,单位是V(伏特)。电容的单位为F(法拉)。由于F的单位太大,常用μF(微法)、pF(皮法)表示。
(3)电感导体中电流的变化,会在导体周围产生磁场,磁场的大小与流过导体中的电流、导体的形状及周围的介质有关。导体周围产生的磁场与导体中流过的电流之比值叫电感。用字母L表示,其单位是H(亨利),简称亨。常用的单位是mH(毫亨)、μH(微弯)。
2.电流
金属导体内有大量的自由电荷(自由电子),在电场力的作用下,自由电子会做有规律的运动,这就是电流。衡量电流大小的物理量叫电流强度,简称"电流"。用字母I表示,单位是A(安培)。具体来说,1s内流过导体的电量为1C时,则电流强度为1A。计算微小电流用毫安(mA)、微安(μA)表示,计算大电流用kA(千安)表示。
电流的流动具有方向性,习惯上规定正电荷运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为了计算与说明问题方便,常以一个方向为"参考方向"。电流的实际方向是确定的,而参考方向可人为选定。在图1-2中,选定电流的参考方向为从A到B,而这时电流的方向也正好是从A到B,则电流Iab为正。若选参考方向由B到A,则Iab为负。
3.电压、电位、电动势
电压、电位、电动势这三个概念是非常重要的,它们都是描述电路能量特性的物理
(1)电压电荷在电场力作用下移动时,电场力对电荷做了功。设电荷从A到B,电场力作功Wab,如果被移动的电荷电量增加一倍,则做功也增加一倍,但Wab/Q(Q是电荷量)比值不变。Aab/Q称为AB两点间的电压,记为Uab,单位为V(伏特)。
(2)电位上述电压的概念中,指出了A、B两个点,但都不是特殊点。如果在电场中指定一特殊点"O"(也称参考点),一般参考点是零电位点,那么电场中任意一点x与参考点O之间的电压,就称为x点的电位,用符号V表示,单位也是V。实际上电位是电荷在电场中所具有的位能大小的反映。
(3)电动势电动势与电压的定义相仿,但实际上它们有本质的差别∶电压是电场力做功,电动势是非电场力做功;在电场力作用下,正电荷由电位高的地方向电位低的地方移动,而在电动势的作用下,正电荷由低电位移到高电位;电压的正方向是正极指向负极、高电位指向低电位,电动势的正方向是负极指向正极、低电位指向高电位;电压是存在于外的物理量,而电动势是存在于电源内部的物理量。
二、电路的基本定律
1.欧姆定律
欧姆定律是描述在纯电阻电路两端施加电压后,流过该电路的电流与该电路电阻之间关系的电路基本定律。一个完整的电路包括电源与负载,如图1-3所示。该电路A、B两点左边包括一个电源及内阻n,称为含源电路。右边部分不包括电源称为无源电路。实验证明,对于右边的无源电路,存在如下规律∶
而对于左边的含源电路存在如下规律∶
那么,可得∶Uab=IR;Uab=E-Ir。,即IR=E-Ir。,整理得I=E/(R+r。)这就是全电路欧姆定律。用文字描述即∶在整个闭合回路中,电流的大小与电源的电动势成正比,与电路中的电阻之和(包括电源内电阻及外电阻)成反比。
欧姆定律是分析和计算电路的基本定律。
2.基尔霍夫定律
除了上述的欧姆定律外,电路的基本定律还包括基尔霍夫定律,由基尔霍夫第一定律和基尔霍夫第二定律组成。它们是分析计算复杂电路时不可缺少的基本定律。
(1)基尔霍夫第一定律又称节点电流定律。其内容是∶流入节点的电流之和恒等于流出节点的电流之和。节点是多条分支电路的交汇点,如图1-4a中A点所示。按此定律,对节点A可以得到∶
实际上,节点可以是电路的实际交汇点,也可以是假想点,
如图1-4b中所示的半导体三极管,圆圈内可被看作是假想节点,由基尔霍夫第一定律,可以得到Ib+Ic=Ie。
(2)基尔霍夫第二定律又称回路电压定律。其内容是∶在任一闭合回路中,沿一定方向绕行一周,电动势的代数和恒等于电阻上电压降的代数和,即∶
∑E=∑IR
注意,在列回路电压方程时必须考虑电压(电动势)的正负。确定正、负号的方法与列回路方程的步骤如下(见图1—5)∶
1)首先在回路中假定各支路电流的方向。
2)假定回路绕行方向(顺时针或逆时针,图1--5中是顺时针方向)
3)当流过电阻的电流参考方向与绕行方向一致时,电阻上的电压降为正;反之取负。
4)当电动势方向与绕行方向一致时,该电动势取正;反之取负。
由上述方法及步骤,可列出图1—5电路的回路方程为∶
E₁-E₂=I₁R₁-I₂R₂-I₃R₃+I4R4
三、电路的连接关系及计算
1.电阻串联电路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电阻首尾相接,各电阻流过同一个电流的电路称电阻串联电路。图1—6a为三个电阻的串联电路。电阻串联电路具有以下特点∶
(1)各电阻上流过同一电流。
(2)电路的总电压等于各个电阻上电压的代数和,即∶U=U₁+U₂+U₃。
(3)电路的等效电阻等于各串联电阻之和,即∶R=R₁+R₂+R₃,故图1-6a电路可用图1—6b来等效替代。
(4)各电阻上的电压降与各电阻的阻值成正比。
(5)各电阻上消耗的功率之和等于电路所消耗的总功率。
2.电阻并联电路
两个或两个以上电阻一端接在一起,另一端也接在一起的连接方式叫作并联。如图1—7a所示,并联电路具有以下特点∶
(1)并联的各电阻承受的是同一电压。
(2)电路的总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即:I=I₁+I₂+I₃
(3)电阻并联电路的等效电阻R的倒数等于各并联支路电阻的倒数之和,即:
I/R=I/R₁+I/R₂+I/R₃
特别对于两个电阻并联,有I/R=I/R₁+I/R₂,即R=R₁R₂/(R₁+R₂)。不难看出,等效电阻必定小于并联电阻中的最小阻值。
(4)各并联电阻中的电流及电阻所消耗的功率均与各电阻的阻值成反比,即:
I₁:I₂:I₃=P₁:P₂:P₃=I/R₁:I/R₂:I/R₃
例1-1有一只磁电系表头,表头允许流过的最大电流为Ig=80μA,内阻Rg=1000Ω,若将其改制成量程为250mA的电流表,需并联多大的分流电阻?
混联电路计算方法是:先按串、并联等效简化的原则,将混联电路简化为一个无分支电路,再进行电压、电流的计算:根据要求,利用分压、分流公式求出所需的电压及电流。下面通过一个例题来说明求解过程。
例1-2如图1-9a所示电路中,已R₁=R₂=100Ω,R₁=R₂=150Ω,电压U=100V,求电流I。
4.电路中各点的电位分析计算
电路中电位的计算实质上是电位差的计算。首先选好参加考点,通常选大地为参考点,在无接地的电路中也可选许多元件汇集的公共点。现举例说明电路中各点电位的计算方法与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