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电事故基本知识
触电事故基本知识
电流通过人体时会对人体的内部组织造成破坏。电流作用于人体,表现的症状有针刺感、压迫感、打击感、痉挛、疼痛,乃至血压升高、昏迷、心律不齐、心室颤动等。电流通过人体内部,对人体伤害的严重程度与通过人体电流的大小、电流通过人体的持续时间、电流通过人体的途径、电流的种类以及人体的状况等多种因素有关.而且各因素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伤害严重程度主要与电流大小与通电时间长短有关
一、通过人体电流的大小
通过人体的电流越大,人体的生理反应越明显,感觉越强烈。按照通过人体电流的大小,人体反应状态的不同,可将电流划分为感知电流、摆脱电流和室颤电流。
(1)感知电流是在一定概率下,电流通过人体时能引起任何感觉的最小电流。感知电流一般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但当电流增大时,引起人体的反应变大,可能导致高处作业过程中的坠落等二次事故。
概率为50%时,成年男性的平均感知电流值(有效值,下同)约为1.1mA,最小为0.5mA;成年女性约为0.7mA。
(2)摆脱电流是手握带电体的人能自行摆脱带电体的最大电流。当通过人体的电流达到摆脱电流时,虽暂时不会有生命危险,但如超过摆脱电流时间过长,则可能导致人体昏迷、窒息甚至死亡。因此通常把摆脱电流作为发生触电事故的危险电流界限。
成人男性的平均摆脱电流约为16mA,成年女性平均摆脱电流约为10.5mA;摆脱概率99.5%时,成年男性和成年女性的摆脱电流约为9mA和6mA。
(3)室颤电流为较短时间内,能引起心室颤动的最小电流。电流引起心室颤动而造成血液循环停止,是电击致死的主要原因。因此通常把引起心室颤动的最小电流值则作为致命电流界限。
通过人体电流的大小取决于外加电压和人体电阻,人体电阻主要由体内电阻和体外电阻组成。体内电阻一般约为500Ω,体外电阻主要由皮肤表面的角质层决定,它受皮肤干燥程度、是否破损、是否沾有导电性粉尘等的影响。如皮肤潮湿时的电阻不及干燥时的一半,所以手湿时不要接触电气设备或拉合开关。人体电阻还会随电压升高而降低,工频电压220V作用下的人体电阻只有50 V时的一半。当受很高电压作用时,皮肤被击穿则皮肤电阻可忽略不计,这时流经人体的电流则会成倍增加,人体的安全系数将降低。而一般情况下220V工频电压作用下人体的电阻为1000 Ω~2000Ω。
二、通过人体的持续时间的影响
电流从左手到双脚会引起心室颤动效应。通电时间越长,越容易引起心室颤动,造成的危害越大。这是因为∶
(1)随通电时间增加,能量积累增加(如电流热效应随时间加大而加大),一般认为通电时间与电流的乘积大于50mA·s时就有生命危险。
(2)通电时间增加,人体电阻因出汗而下降,导致人体电流进一步增加。
因此,通过人体的电流越大,时间越长,电击伤害造成的危害越大。通过人体电流大小和通电时间的长短是电击事故严重程度的基本决定因素。
三、电流途径的影响
电流通过人体的途径不同,造成的伤害也不同。电流通过心脏可引起心室颤动,导致心跳停止,使血液循环中断而致死。电流通过中枢神经或有关部位,会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强烈失调;通过头部会使人立即昏迷,而当电流过大时,则会导致死亡;电流通过脊髓,可能导致肢体瘫痪。
这些伤害中,以对心脏的危害性最大,流经心脏的电流越大,伤害越严重。而一般人的心脏稍偏左,因此,电流从左手到前胸的路径是最危险的。其次是右手到前胸,次之是双手到双脚及左手到单(或双)脚,右脚或双脚等。电流从左脚到右脚可能会使人站立不稳,导致摔伤或坠落,因此这条路径也是相当危险的。
四、不同种类电流的影响
直流电和交流电均可使人发生触电。相同条件下,直流电比交流电对人体的危害较小。在电击持续时间长于一个心搏周期时,直流电的心突颤动电流比交流电高好几倍。直流电在接通和断开瞬间,平均感知电流约为2mA。接近300mA 直流电流通过人体时,在接触面的皮肤内感到疼痛,随通过时间的延长,可引起心律失常、电流伤痕、烧伤、头晕以及有时失去知觉,但这些症状是可恢复的。如超过300mA则会造成失去知觉。达到数安培时,只要几秒,则可能发生内部烧伤甚至死亡。
交流电的频率不同,对人体的伤害程度也不同。实验表明,50~60 Hz的电流危险性最大。低于20Hz或高于350Hz时,危险性相应减小,但高频电流比工频电流更容易引起皮肤灼伤。因此,不能忽视使用高频电流的安全问题。
五、个体差异的影响
不同的个体在同样条件下触电可能出现不同的后果。一般而言,女性对电流的敏感度较男性高,小孩较成人易受伤害。体质弱者比健康人易受伤害,特别是有心脏病、神经系统疾病的人更容易受到伤害,后果更严重。
六、 触电事故种类
按照触电事故的构成方式,触电事故可分为电击和电伤。
(一)电击
电击是电流对人体内部组织的伤害,是最危险的一种伤害,绝大多数(大约85%以上)的触电死亡事故都是由电击造成的。
电击的主要特征有∶
(1)伤害人体内部。
(2)在人体的外表没有显著的痕迹。
(3)致命电流较小。
按照发生电击时电气设备的状态,电击可分为直接接触电击和间接接触电击。
(1)直接接触电击,是触及设备和线路正常运行时的带电体发生的电击(如误触接线端子发生的电击),也称为正常状态下的电击。
(2)间接接触电击,是触及正常状态下不带电,而当设备或线路故障时意外带电的导体发生的电击(如触及漏电设备的外壳发生的电击),也称为故障状态下的电击。
(二)电伤
电伤是电流的热效应、化学效应、光效应或机械效应对人体造成的伤害。电伤会在人体上留下明显伤痕,有灼伤、电烙印和皮肤金属化三种。
(1)电弧灼伤是由弧光放电引起的。比如低压系统带负荷(特别是感性负荷)拉裸露刀开关,错误操作造成的线路短路、人体与高压带电部位距离过近而放电,都会造成强烈弧光放电。电弧灼伤也能使人致命。
(2)电烙印通常是在人体与带电体紧密接触时,由电流的化学效应和机械效应而引起的伤害。
(3)皮肤金属化是由于电流熔化和蒸发的金属微粒渗入表皮所造成的伤害。
七、触电事故发生规律
了解触电事故发生的规律,有利增强防范意识和防止触电事故。根据对触电事故发生率的统计分析,可得出以下规律。
(1)触电事故季节性明显。统计资料表明,事故多发于第二、三季度,且6~9月份较为集中。主要原因∶一是天气炎热,因出汗造成人体电阻降低,危险性增大;二是多雨、潮湿,电气绝缘性能降低容易漏电。且这段时间是农忙季节,农村用电量增加,也是事故多发的原因。
(2)低压设备触电事故多。人们接触低压设备机会较多,因人们思想麻痹,缺乏安全知识,导致低压触电事故多。但在专业电工中,高压触电事故比低压触电事故多。
(3)携带式和移动式设备触电事故多。其主要原因是工作时人要紧握设备走动,人与设备连接紧密,危险性增大;这些设备工作场所不固定,设备和电源线都容易发生故障和损坏;单相携带式设备的保护零线与工作零线容易接错,造成触电事故。
(4)电气连接部位触电事故多。统计资料表明,很多触电事故发生在接线端子、缠接接头、焊接接头、电缆头、灯座、插座、熔断器等分支线、接户线处。主要是由于这些连接部位机械牢固性较差,接触电阻较大,绝缘强度较低以及可能发生化学反应的缘故。
(5)冶金、矿业、建筑、机械行业触电事故多。由于这些行业生产现场条件差,不安全因素较多,以致触电事故多。
(6)中、青年工人、非专业电工、合同工和临时工触电事故多。因为他们是主要操作者,经验不足,接触电气设备较多,又缺乏电气安全知识,有的责任心不强,以致触电事故多。
(7)农村触电事故多。部分省市统计资料表明,农村触电事故约为城市的3倍。
(8)错误操作和违章作业造成的触电事故多。其主要原因是安全教育不够、安全制度不严和安全措施不完善。
触电事故的发生,往往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但经验表明,作为一名电工应提高安全意识,掌握安全知识,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才能防止触电事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