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紧急救助措施

安保人员 • 2023-10-25 • 100+ 浏览


常见紧急救助措施


保安员在日常的工作中,经常会遇到有人突发急病或者受到某种伤害,需要及时给予救助护理。因此,保安员需要正确掌握紧急救助的各种措施。但是,保安员并非专业医护人员,在救助人员时必须慎重,必要时可取得相关专业证书。


一、常见意外事故的紧急救助措施

1.昏迷病人的救助

(1)昏迷症状。昏迷是指生命体征(呼吸、心跳等)存在而意识丧失,对外界的各种刺激缺乏反应。昏迷在临床上分为深昏迷和浅昏迷。浅昏迷的病人,有一些无意识的动作,可能还会有用手摸摸头、拉拉被子等,对外界刺激和疼痛尚能有反应;深昏迷病人,没有自发动作,全身瘫软,对外界的一切刺激无任何反应,包括瞳孔反射和角膜反射均已丧失。

另外,昏迷病人在昏迷前期,有嗜睡和昏睡两种表现。嗜睡病人精神较差,动作少,长时间睡觉,可以唤醒,能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以后又继续入睡;昏睡病人要给予较强的刺激才能唤醒,回答问题不全面,模糊不清。以上两种情况,虽然不属于昏迷,但往往发展成为昏迷,应该引起注意。

(2)救助措施

1)最常用的方法是用拇指压迫病人的眼眶内侧,观察病人的意识、呼吸、心跳状态。让病人平卧在平整的硬板上,松解病人的衣领;将病人头部向后仰,并将头部偏向一侧,清除口腔内异物包括假牙,以保持病人的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还应进行心肺复苏术。

2)用大拇指末端压迫人中穴2~3分钟。

3)昏迷是临床上危重的现象,必须马上送医院抢救。

2.车祸伤者的救助

车祸已成为当今社会灾害,是城市人口死亡的四大原因之一。车祸造成的伤害大体可分为减速伤、撞击伤、碾挫伤、压榨伤及跌扑伤等,其中以减速伤、撞击伤为多。减速伤是由于车辆突然的紧急减速所致,如颅脑损伤、颈椎损伤、主动脉破裂、心脏及心包损伤等。撞击伤多由机动车直接撞击所致。碾挫伤及压榨伤多由车辆碾压挫伤,或被变形车厢和驾驶室挤压伤害同时发生于一体。因此,车祸伤者往往伤势重,变化快,死亡率高。

(1)头部外伤。在车祸死亡者中,头部外伤占半数以上,而60%~70%死

于伤后24小时内,有相当一部分是因为救助不力(如高速公路、坠崖)造成的。

1)头部外伤的表现

①头皮裂伤:头皮血管丰富,受伤后出血较多,且容易形成血肿和失血性休克。此时可给予止血包扎。

②颅脑挫裂伤:颅内出血、颅骨骨折,病人常神志不清,瞳孔一大一小,剧烈呕吐,抽搐,瘫痪,情况严重。此时应迅速送往医院。

2)救助措施

①首先检查伤者是否有头部外伤,查看病人神志、瞳孔、呼吸、脉搏等生命体征。最好让伤者侧卧,头后仰,保证呼吸道通畅。对威胁生命的紧急情况,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②如头部出血较多,须用加压包扎法止血。发现鼻孔、耳朵“滴滴答答”流血或流淡红色液体,说明有可能是脑脊液外漏,病情严重。一定让伤者平卧,受伤的一侧向下,不可堵塞耳鼻,以免引起颅内感染。要让伤者保持头侧位,以防窒息。

③如有脑组织从伤口脱出时,不能加压,以免加重损伤,最好用干净的碗扣在脱出部位再包扎。

④头部外伤后有头痛头晕、短暂的神志不清,说明脑挫伤可能尚轻;如果出现瞳孔放大、偏瘫、抽搐、昏迷,就可能是中度以上的脑挫伤;脑挫伤病人一旦出现频繁呕吐、头痛剧烈、神志更加不清,需马上送往医院,特别是有神经外科的专科医院急救。

(2)胸部损伤。严重胸部损伤,常常累及肺和心脏大血管导致血胸、气胸等,伤者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死亡。气胸又分开放性气胸和张力性气胸。

1)开放性气胸。胸壁上有一个出气的伤口,伤员呼吸极度困难,坐卧不安。救助时应立即用手或敷料堵住伤口,用多层纱布严密包扎,防止漏气,让伤者半卧位。

2)张力性气胸。胸部受伤后不久,伤者即有明显的憋气及胸痛,呼吸困难。救助时要使其成半坐位,以利呼吸。

3)其他救助方法。胸部外伤在车祸中非常多见。车祸所致的血胸、气胸和肋骨骨折发生率很高,如不及时救助,可能会很快危及生命。而车辆驾驶员在车祸中所致胸部外伤的比例也非常高,由此而造成的胸部伤被称为"方向盘胸"。

①当心脏损伤危险区内有穿透伤时,应警惕心脏损伤后常伴有心前区疼痛、胸闷憋气,伤口常血流如注,四肢厥冷,脉细速而弱。应立即让伤者平卧,严密监测伤者的生命体征,并尽快送医院抢救。

②胸部受到撞击或压砸时,还可导致多根肋骨发生多段骨折,致使胸壁软化,出现吸气时受伤胸壁凹陷、呼气时受伤脑壁凸起的反常呼吸,会危及伤者生命。救助时应立即使伤者采取半卧倒位吸氧,并且要用大棉垫盖住软化胸壁,然后加压包扎、固定以减轻反常呼吸动作,并快速送往医院救治。送医院时,胸部外伤患者以半坐位为好。

3.一氧化碳中毒者的救助

煤气的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占10%~40%,煤气中毒实际上就是一氧化碳中毒。

(1)症状。症状的轻与重和吸入煤气而产生的碳氧血红蛋白多少有关。由于碳氧血红蛋白呈红色,所以中毒者虽然全身缺氧而不表现青紫,皮肤及口唇呈樱桃红色,病人的血液也呈樱桃红色。

(2)现场救助。当发现或怀疑有人一氧化碳中毒时,应立即呼叫求救。

1)一旦发现房间内有人煤气中毒,保安员应设法快速进入,迅速打开门窗使煤气泄漏现场的空气尽快流通,并将中毒者移到空气畅通的场所。注意一氧化碳比空气要轻,因此越高的地方一氧化碳含量越浓,保安员进入房间后一定要俯伏身躯,以低姿势快速进入,同时避免对自身造成伤害。

2)确保呼吸道通畅。松解中毒者衣领纽扣、裤带,保持呼吸道的通畅。平卧时中毒者的头应转向一侧,以免呕吐时发生窒息,并注意保暖。

3)如呼吸不规则或呼吸停止,应及时进行人工呼吸,如无心跳则进行心外按压。

4)对于轻度中毒者,在通风情况下观察数小时后一般可以恢复。

5)对于重度煤气中毒者,应及时送医院进行高压氧舱治疗。

4.溺水者的救助

(1)溺水的概念。溺水,也称淹水,是因水或其他液体吸入呼吸道和肺泡而引起的窒息甚至死亡。在大多数溺水例子中,大量溺液被吸人气道,阻碍了气体交换,引起窒息。少数例子吸入水量少也致死亡,系急性反射性死亡。

(2)溺水的过程。通常溺水2~3分钟或多至10分钟即会失去知觉。溺水时,由于水温、水压的刺激,可引起潜水反射致呼吸变慢、喉头痉挛。由于缺氧,可使溺水者在短时间内意识丧失,呼吸停止,继而心跳减慢、停止。溺水早期,由于气管及喉头痉挛,吸入气道内的水并不多,只有在深度昏迷或死亡后,大量水才可能进入溺水者的气管和肺。

(3)救助措施。发现溺水者,应立即进行救助,保安员应脱去鞋、衣物,尽量减轻自身负担,并按以下步骤进行。

1)快速游向溺水者,尽量从其背后接近并用手将其托起。正面接近溺水者则有被其紧紧抓住的危险。如被抱住应放手自沉,使溺水者离开,然后再救。

2)拖上岸后,应简单清除溺水者口中的泥土、异物。当溺水者心跳停止时,要及时采取心肺复苏方法帮助其尽快恢复心跳。当溺水者出现呼吸并恢复正常时,再将其翻转成倒卧位,拍打溺水者背部,帮助其把气管及肺内残留的少量水排出。

3)注意为溺水者保温,上岸后应及时给溺水者盖上棉衣、被褥,防止体温丧失。

4)对溺水者,尤其少年儿童,虽心跳停止、呼吸消失,也不应该放弃救助,应呼叫救护车迅速送往医院。

5)利用工具搭救溺水者。可用救生圈、救生衣、木板、泡沫塑料、竹竿、绳子、电线等,或可用3~5个以上空的矿泉水瓶(须拧紧瓶盖)用绳扎在一起抛下救人,或解下腰带让靠近岸边的溺水者抓住拖上岸。不会游泳的保安员,要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充分利用工具救助溺水者,谨慎下水救人。

5.火灾伤者的救助

(1)防止窒息或呼吸道烧伤。进行现场救助时,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身体应放低姿势或卧地匍匐进入现场或撤离现场。因为位置较高的地方,烟雾及毒气浓度较大。

(2)尽快脱去着火的衣服。如不能及时脱去时,让伤者卧倒,快速滚动压灭火焰,或跳入水池、河沟内灭火,或用身边物品(棉被、大衣)覆盖灭火。

(3)尽快脱去其他束缚物(手表、戒指)以及可造成热滞留的东西。

(4)让伤者保持镇静,切勿带火奔跑、呼喊,以免呼吸道烧伤或火借风势,越烧越旺。

(5)尽快给予冷水冲洗(降温、减少疼痛、减轻损伤),并速送医院进行急救。

6.中暑者的救助

(1)中暑的概念。中暑是因为外界过高的热能作用于人体,引起体温调节功能障碍而发生的一种急性疾病。一般在环境温度超过34℃时即可发生中暑,空气潮湿、通风不良、汗出不畅、剧烈的体力活动与衣着不合适等,均能促使中暑的发生。

(2)中暑的症状。根据中暑的具体症状,可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

1)先兆中暑。先兆中暑时,患者大量出汗、口渴、头昏、耳鸣、胸闷、心悸、呼吸困难、恶心、呕吐、四肢无力、注意力不集中、体温升高。如能及时休息,离开高温环境,可于短时间内恢复。

2)轻症中暑。除先兆中暑所述症状外,患者会出现面色潮红、胸闷、皮肤灼热,并有早期呼吸循环衰竭的现象,皮肤湿冷、血压降低、脉细弱而快。

3)重症中暑。重症中暑时,除先兆中暑所述症状外,患者还会出现肌肉痉挛、出汗或无汗、体温超过39℃、休克、昏迷。重症中暑发病突然,严重的可能导致死亡。

(3)救助措施

1)将患者移到清凉、通风、干爽的地方;有条件时,应及时送到有空调的房内救助。

2)适量脱衣,用湿毛巾或冰袋置于额头、颈侧、腋窝、胭窝、腹股沟等处,使体温下降。

3)患者神志不清时,切记不要给任何食物,清醒者也不要给予热或具有刺激性的饮料;可适量饮用盐汽水。

4)对病情严重者,速将患者送医院治疗。

7.醉酒者的救助

(1)醉酒的概念。醉酒也称酒精中毒,是由于服用了大量的酒类饮料后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及抑制状态。酒精中毒症状出现的迟早及严重程度因人而异。

酒精被人体吸收后,大部分在体内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少部分成为乙酸,仅10%左右经肾、肺、唾液腺及汗腺排出体外,氧化速度每小时为10~15毫升,肝功能不全时则氧化速度更缓慢。大量饮酒,超过肌体的氧化速度,即发生蓄积而造成中毒。酒精中毒大致上可分为三期。

1)兴奋期。当体内酒精量达到20~40毫升时,人的眼部充血,颜面潮红或苍白,眩晕,言语增多,有时粗鲁无理,容易感情用事,时喜时悲,有时谈话滔滔不绝,有时则安然入睡。

2)失调期。当体内酒精量达到50~100毫升时,即可出现动作笨拙、步态蹒跚、语无伦次、言语含混不清等现象。

3)昏睡期。当体内酒精量达到200毫升以上时,即可出现昏睡状态。这时人的面色苍白或潮红,皮肤湿冷,口唇微紫,心跳加速,呈休克状态。同时,瞳孔散大,呼吸缓慢而带鼾音,呕吐,躁动。严重时,可大小便失禁、抽搐、昏迷,最后可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2)救助措施

1)对轻度醉酒者,可静卧、保温促使其醒酒。

2)采用催吐的方法,使胃中的酒精排出体外。

3)给醉酒者服用解酒、醒酒的药物。

4)严重的酒精中毒者,应迅速送医院进行急救。

8.各类中毒者的救助

(1)中毒的概念。能引起中毒的外来物质叫毒物。毒物进入人体,损害机体的组织和器官,引起功能性或器质性病变,称为中毒。中毒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中毒。毒物毒性剧烈,或短时间内大量进入机体,迅速引起中毒症状甚至危及生命,称为急性中毒。如果毒物少量缓慢进入人体,在体内蓄积到一定程度才出现中毒症状,叫慢性中毒。亚急性中毒则介于急、慢性中毒之间。

(2)中毒的过程。中毒是毒物在机体内吸收、扩散、代谢和排泄等过程中综合作用的结果。

1)毒物的吸收。毒物吸收的主要途径有呼吸道、皮肤黏膜和胃肠道等。呼吸道是毒物入侵机体的最大门户。进入肺泡的毒物可以迅速被吸入血液。因此,一旦毒物通过呼吸道进入机体,则中毒症状严重,而且病情进展也较快。一般有毒气体中,烟雾和气溶液容易经肺吸收中毒。

2)毒物的扩散。毒物经上述途径吸收,进行血液循环,一般首先与红细胞或血浆中某些成分结合,再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

3)毒物在体内的代谢。毒物在体内的代谢最主要在肝脏进行,因为肝脏内有各种酶,能与毒物作用而解毒。一般情况下,毒物在体内经过氧化、还原和水解转化为毒性低、极性高的产物后排出体外。但有些毒物经过以上反应后变成毒性更高的代谢物。

4)毒物的排泄。多数毒物均在体内进行代谢后排出。肾脏是最重要的排泄器官,从尿中可排出各种毒性化合物。因此,使用利尿剂可加速毒物从体内排出。

消化道也是毒物排泄的一个途径,由胃肠道吸收的毒物首先经过静脉进入肝脏,在经此代谢转化后再进入肠道内被排泄。

此外,肺主要参与气体或易发挥毒物的排泄,皮肤、汗腺也可以排出少量的毒物。

(3)中毒的症状。毒物的种类很多,损伤机体的机制也不尽相同。以下是各系统常见的中毒性症状。

1)消化系统。急性胃肠炎、食道灼伤、溃疡等,这是几乎所有的中毒都可以引起的病变,表现为呕吐、腹泻、腹痛,严重者甚至食道、胃穿孔并引起急腹症;口腔炎,腐蚀性毒物误服后可引起口腔黏膜糜烂、齿龈肿胀和出血;中毒性肝病,对肝脏有毒性的药物可引起肝细胞破坏、缺氧,严重者可发生肝坏死、肝昏迷。

2)神经系统。神经毒物可以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如嗜睡、昏睡、知觉丧失。如果抢救及时,多数可以恢复,少数也可留下后遗症。

3)呼吸系统。刺激性或腐蚀性气体侵入呼吸道可引起刺激性症状,如咳嗽、声音嘶哑、胸痛、呼吸困难等,严重的发生中毒性水肿。

4)循环系统。许多毒物可以引起休克,毒物还可以直接损害心肌,引起中毒性心肌病变。

5)血液系统。中毒引起的血液系统损害主要是溶血性贫血,严重者发生血红蛋白尿和急性肾功能衰竭、白细胞减少、出血等。

6)泌尿系统。损害主要是急性肾功能衰竭,中毒引起休克时导致肾脏缺血。

7)皮肤黏膜症状。引起氧和血红蛋白不足的毒物、麻醉剂及刺激性气体引起的肺水肿,皮肤黏膜可出现紫绀。

8)眼睛症状。瞳孔扩大可见于阿托品中毒;瞳孔缩小可见于有机磷农药、吗啡类中毒。

(4)救助措施。一旦发现并判断是中毒,应立即给予救助,这样对减少中毒损害有极大的帮助,也有利于医院的治疗。当然,及时送医院治疗更是必要措施。

1)排除毒物

①吸入性中毒。应立即使中毒者脱离现场至空气流通处,吸入新鲜空气,解开衣服,静卧保暖,并保持呼吸道通畅。

②皮肤黏膜沾染毒物。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及时脱去污染的衣服。清洗时不能使用热水,以免血管扩张促进毒物吸收。皮肤接触腐蚀性毒物时,冲洗时间要达15~30分钟,并可选用适当的中和液冲洗。如强酸接触中毒时可用肥皂水作为中和液冲洗浸泡;强碱中毒时可用食醋作为中和液冲洗。现场若无中和剂或解毒剂,可用大量清水冲洗,以防皮肤灼伤等严重伤害发生。

③食入性中毒,采用催吐、导泄等方法排出毒物。

2)催吐。由消化道进入的毒物大多数会引起呕吐,假如不发生自发性呕吐或呕吐不彻底时,就应采取各种措施催吐。催吐前先给患者饮水500~600毫升,然后用手指或木棒刺激咽后壁,引起反射性呕吐。但中毒引起的抽搐、惊悸未控制之前,催吐可能引起出血或穿孔。孕妇应采取其他方法排出毒物,同时应尽快送医院洗胃。

3)阻止毒物吸收。被有毒动物蜇伤、咬伤后毒物由四肢局部进入体内时,可在肢体的伤口上端扎止血带,并用干净水冲洗伤口,以防止毒物自静脉或淋巴管弥散,止血带要每隔30分钟放松约2分钟。

9.烫伤烧伤者的救助

(1)烫伤烧伤的概念。人体受到高温的作用后,所引起的局部损伤称为烫伤。由火焰、炽炭、电火花或烧红的固体所致的损伤称为烧伤。

(2)烫伤烧伤的症状

1)烫伤局部出现红肿、疼痛,有水泡形成。水泡破裂露出创伤面,可见创伤面有血管网形成。创口周围组织充血、水肿。有时由于感觉神经麻痹,创口反而不痛。烧伤后,受害人常发生恐惧,精神紧张可导致原发性休克。如不及时抢救,可引起死亡。当头、面、颈部被烧伤时,由于吸入热的空气、火焰、烟雾而发生呼吸道烧伤,出现咽部发红、声嘶、急性喉头水肿、咳嗽;痰中带有血液、烟灰、炭末;支气管发生痉挛,呼吸困难,肺发生急性水肿。着火现场中烧伤者还可能吸入一氧化碳,或其他有毒气体而发生中毒死亡。

2)高温损伤时,机体发生很复杂的代谢反应而引起组织水肿,形成水泡。有时红细胞也自血管内渗出,伤面出血。水肿液压迫感觉神经末梢而引起疼痛。

(3)救助措施。人体受烫伤之后,先是剧痛,然后可能立即陷入虚脱,之后还可能伤处化脓,脓毒入体,就会使人发生危险。因此,对烫伤者要马上采取救助措施,这样才能脱离危险或减少痛苦。

1)烫伤后应在冷水冲洗状态下脱去衣物,用冷水冲洗15~20分钟(不可用冰水,以免再造成冻伤),经过处理后,可用消毒纱布敷在创面上,再用干净的纱布、被单之类的物品进行简单的覆盖包扎。担架铺上干净的布单,人躺好后盖上洁净的布单,防止发生再污染。

2)在送往医院的途中,不要颠簸,以减少伤者的疼痛。同时,要使伤者头部处于低平位,防止发生虚脱。

3)在紧急救助时,对烫伤创面不宜自行涂油、用药,不要弄破水泡或擦去破损的水泡皮肤,以免发生感染。更不要给伤者饮水。

10.触电伤者的救助

(1)触电的概念。人体是一个传导电流的导体,如果被一定量的电流通过,引起组织的严重损伤和脑、心等器官的功能障碍,称为触电,或称电击伤。

(2)触电的过程。触电多发生在以下两种情况:一是机体直接与低压或高压电源接触;二是机体处于高压电或超高压电的电场中,机体本身虽未直接接触电源,但电源可先击穿空气或其他介质,再进入机体,产生触电现象。

接触触电多因误触电源而引起,或电器装置外壳未接地线;或未按安全规定,自行检修电器;或违章布线;或利用电线晾晒衣物;或街巷玩耍误触电源;或大风吹断电线,电线坠落击中人体;或积水中误踩踏电源等。

(3)触电的分类。电击引起的损伤主要表现为电源损伤、电流烧伤和火焰烧伤三类。

1)电源损伤。电能变为机械能,或通过所产生的蒸气、气体引起组织的机械损伤,如组织洞穿、挫裂创伤、骨折等。

2)电流烧伤。当电流通过皮肤时,遇到皮肤电阻,一部分电能转变为热能,在电流入口与出口处引起烧伤。电流的作用时间越长,烧伤也越严重,甚至在高压电流通路上,组织可能炭化而丧失功能。

3)火焰烧伤。电击时产生火花或电弧可以使衣物燃烧,组织烧伤。有时火焰烧伤比其他损伤都严重。

当接触少量电流时,伤者感到麻木、疼痛。通电量增高,肌肉收缩,僵硬,手握电源不放。低压电流作用于心脏后,由于交流电的频率与心脏的生理性节律相符,心脏各部分发生自律性收缩,心肌纤维性颤动而致心脏立即停搏。

(4)触电的症状

1)电击损伤症状。当接触较小的电流时,伤者面色苍白,惊慌,心悸,四肢软弱,全身无力,休息后可以恢复。触电较重时,伤者出现休克、昏迷。由于持续触电时肌肉发生强直性抽搐,拳头紧握,手握电源不放,易造成严重后果或死亡。

2)电击损伤并发症。抽搐性肌肉痉挛可以引起骨折、脱臼。电击伤可引起挤压综合症状改变,导致肾衰;头部电击伤可引起视神经萎缩等;电击伤也可引起血管破裂、出血、血栓形成、组织坏死。受高压电电击后,可引起内脏破裂。

(5)救助措施

1)要迅速寻找和切断电源,防止再发生电击事故。

2)尽快判明触电的性质,如果触电人未死亡或无法判断触电人是否死亡的,必须及时进行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尽快恢复其心跳和呼吸。

3)本人不慎触电如还清醒时,应立刻用脚蹬墙或固定物体,以有效脱离电源。

4)在进行救助的同时,应及时送往医院进行诊治。

11.雷击伤者的救助

(1)雷击的概念。在雷雨时,天空中带有大量阴极电和阳极电的云相遇,会发生剧烈的放电现象。此时看到的火花是闪电,听到的声音是雷声,即雷电。人体被雷电打击所致的损伤,称为雷击伤。

(2)雷击的症状。雷击经常击中最高建筑物、大树、户外行走或工作的人们,尤其容易击中靠近大树、穿着被雨淋湿衣服或身上携带金属物品的人。雷击后,伤者常发生休克死亡。雷击后心脏发生强烈收缩,可立即引起呼吸停止死亡。雷击后,体表可产生各种各样的损伤及神经性病症。

(3)对雷击的防护。在空旷的田野中,如遇雷雨天气,应避免到大树、电杆底下躲避。雷雨时千万不要奔跑避雨,因大跨步奔跑会产生“跨步电压”(正常人行走时,左右脚相距0.6米,而人奔跑时会大于0.8米),更易让雷电击中。避雷雨时应及时摘去手表、有金属头的皮带、雨伞、手机(闪雷时应避免接打手机)等,到低洼处避雨。如正在驾车,应留在车内。车壳是金属的,因屏蔽作用,即使闪电击中汽车,也不会伤人,因此车厢是躲避雷击的理想地方。

雷电期间最好不要骑马、骑自行车、骑摩托车和开敞篷拖拉机。

(4)救助措施。雷电有极大的破坏力,可在瞬间击伤、击毙人畜,击毁建筑物及其他设施,引起火灾。因此,雷雨天气时,保安员应做好扑灭火灾和救助伤员的准备工作。

发现被雷电击伤的人员,特别是严重休克的人,应对他们及时给予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以促其及早苏醒,并立即将伤员送往医院救治。

12.突发心脑血管疾病病人的救助

(1)中风病人。供应大脑的血液突然遭血凝块堵塞,或者大脑中的动脉破裂出血,都会造成中风。有高血压的人特别容易发生脑出血。中风主要表现为;突然发生严重头痛;脉搏极盛,跳动强烈;感觉头晕,可能丧失意识。同时还可能出现口涎外泄,一侧肢体逐渐失去感觉,脸色潮红、皮肤干热,双眼瞳孔扩散不同、大小便失禁等。发现中风的病人,要及时做好以下救助工作。

1)病人若意识清醒,应该躺下并略抬头与双肩,头偏向一侧。

2)松开颈部、胸部、腹部衣物的束缚。

3)保持安静,避免人多喧哗、噪声和振动,尽可能减少搬动。

4)病人失去意识时,应让其以复原卧姿躺着。

5)病人呼吸和心跳停止,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帮助病人恢复心跳和呼吸。

6)立即送往医院。

(2)心肌梗死病人。当冠状动脉受到血凝块堵住,血液无法到达心脏,就会造成心脏缺血。心肌梗死是人体较大的冠状动脉分支发生急性闭塞,使由此血管供应血液的一片心肌的营养完全断绝,严重持久的缺血造成局部心肌的坏死。心肌梗死的病人主要表现为:心前区胸骨后压榨样疼痛,常向左肩、左上肢、左背部放射;大汗淋漓、恶心、呕吐、面色苍白;伴有烦躁不安、冷汗淋漓;血压急剧下降;呼吸困难,咳嗽甚至咯出血沫样积液;脉搏微弱、肢体发凉,多显现休克症状。发现心肌梗死的病人,必须及时、有效地进行救助。

1)让病人就地平卧,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挪动。

2)在病人身上或向周围群众寻找速效救心丸、硝酸甘油片等对症药物,按说明书服用。

3)发现有心跳呼吸停止症状时,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帮助病人恢复心跳和呼吸。

4)紧急呼叫“120”,尽快送往医院诊治。

13.徒手搬运伤员方法和现场救助注意事项

(1)徒手搬运伤员的方法。伤员在现场进行初步救助处理和随后送往医院的过程中,都要经过搬运这一重要环节。正确的搬运方法对伤员的抢救、治疗和预后都至关重要。搬运工作应在原地进行止血、包扎、固定伤肢等后方能进行。

徒手搬运是指在搬运伤员的过程中仅凭人力而不使用任何器具的一种搬运方法。该方法适用于通道狭窄等担架或其他简易搬运工具无法通过的地方,但骨折、危重、脊椎损伤的伤员不宜采用。主要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搀扶。适用于病情较轻、能够站立行走的伤员。由一名或两名保安员托住伤员的腋下,也可由伤员将手臂搭在保安员肩上,保安员一手拉住伤员的手腕,另一手扶伤员的腰部,然后与伤员一起缓慢移步。

2)背驮。适用于搬运清醒且体重轻、可站立,但不能自行行走的伤员。保安员背对伤员蹲下,然后将伤员上肢拉向自己胸前,用双臂托住伤员的大腿,双手握紧腰带。保安员站直后上身略向前倾斜行走(注意,对于呼吸困难的伤员,如哮喘以及胸部创伤的伤员不宜用此法)。

3)抱持。多适用于单名保安员实施的搬运。将伤员的双臂搭在自己肩上,然后一手抱住伤员的背部,另一手托起其腿部。

4)双人搭椅。适用于意识清醒并能配合保安员的伤员。由两名保安员对立于伤员两侧,然后两人弯腰,各以一只手伸人伤员大腿后下方呈十字交叉紧握,另一只手彼此交叉支持伤员背部。或者保安员右手紧握自己的左手手腕,左手紧握另一保安员的右手手腕,以形成口字形。这两种不同的搬运方法,都因形状类似于椅状而得名。此法的要点是两人的手必须握紧,移动步子时必须协调一致,且伤员的双臂必须分别搭在两名保安员的肩上。

5)拉车式。适用于搬运没有骨折的伤员,需两名保安员。一名站在伤员后面,两手从伤员腋下将其头背抱在自己怀内,另一名蹲在伤员两腿中间,双臂夹住伤员的两腿,然后两人步调一致,慢慢将伤员抬起、移动。

(2)现场救助的注意事项

1)在现场千万不要随意搬动伤病人员,只有在包扎、止血、固定等后方可搬运。一般采用平卧体位,但对昏迷伤病人员可采取侧卧体位。

2)在现场不要贸然拔出深扎在伤员体内的异物、匕首等,也不要回纳露在外面的骨折断端及溢出体外的肠管及大网膜。

3)在烧伤创面上不要涂抹任何油膏及药物。

4)不要首先上止血带,只有在其他止血方法无效时,才可使用止血带。

5)胸、腹部受伤的人员在明确诊断前不要给其饮水、吃东西,也不要给大面积烧伤的人员饮水。

6)不要在没有医护人员及专人护理下,转送危重、昏迷伤病人员,也不要随意在马路截停车辆,转送危急伤病人员。


二、常用紧急救助方法

1.常用的止血方法

(1)指压动脉止血法。适用于头部和四肢某些部位的大出血,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止血方法,可立即用手指直接压住伤口止血,如图10-1所示。


图片


1)头面部指压动脉止血法,用于头顶部位出血、面部出血等。

2)四肢指压动脉止血法,用于手指出血、手掌手背出血、肩部出血、小腿和足部出血等。

①手指出血。不管哪个手指出血,只要用食指和大拇指捏住出血左右两侧即可,如图10-2所示。

②手掌手背出血。用双手的大拇指分别压住出血一侧手腕关节两侧的尺动脉、桡动脉的搏动处即可,如图10-3所示。


图片


③肩部出血。用一只手的大拇指用力向下压住出血端锁骨与靠近颈部交界的凹陷处(动脉搏动处)即可,如图10-4所示。

④小腿出血和足部出血。指压点如图10-5所示。


图片


(2)加压包扎止血法。适用于小动脉、小静脉、毛细血管出血,是最常用的止血方法。当发现伤口出血时立即将止血敷料及干净的纱布放置于伤口上,再用绷带、三角巾加压、缠绕包扎伤口。

(3)止血带止血法。当大动脉断裂、喷血猛烈,或用上述止血方法仍不能奏效时,应立即使用止血带。除气囊或止血带等专用止血带外,还可选择有弹性的橡皮管、橡皮带、宽布条、绷带、领带等。

1)上肢出血,止血带应放在上臂中上1/3处,但不可放于上臂下1/3处,以免压迫损伤桡神经。

2)下肢出血,止血带应放在大腿根部近心端10厘米处或胭窝等部位。

3)上止血带时,应先抬高伤肢促进静脉回流,在拟上止血带部位放置棉垫然后将止血带收紧;或用绞紧加压宽布条的方法,直至伤口不出现出血,方可打紧止血带的结扣。应在止血带上标明时间。

4)只有在其他方法止血无效时,才能使用止血带;若包扎伤口不再出血,可不再使用止血带。

5)不要用细麻绳、铁丝、尼龙绳等作止血带。

6)止血带不宜上得过紧,以免损伤软组织及神经、血管,也不要过松,仅阻止静脉回流而不能阻断动脉血流,反而促使伤口大量出血。

现场有效止血后,应立即送医院治疗。

2.创伤包扎方法

人们在受伤的情况下,不管是切割伤、挫裂伤、烧烫伤、摔伤、碰撞伤,只要是造成伤口和创面,就必须及时包扎伤口,保护创面。用绷带包扎伤口的方法是:先用纱布或替代品覆盖伤口,再用绷带缠绕包扎,不宜缠绕过紧或过松,防止局部肿胀或滑脱。

(1)头部绷带包扎法。主要用于头顶部伤口的包扎。先将绷带环绕额部两圈,用手指固定在前额部,再将绷带反折到头后,反复折返,直到将整个头顶部包扎上。

(2)四肢绷带包扎法。因为四肢各部位粗细不同,所以四肢的包扎应由伤口的低处,先左后右,从上到下缠绕,可选用环行法或8字形法。

上肢包扎应使肘关节屈曲后再包扎,下肢包扎应使膝关节伸直后再包扎。

(3)足踝部、手部绷带包扎法。主要用于踝关节扭伤后的固定性包扎、足踝部和足跟部伤口的包扎和手部包扎。

3.四肢骨折后的固定方法

固定主要是针对骨折的救助方法,通过固定折骨,防止折骨断端移位,造成其他严重损伤。

(1)上臂的固定。病人伤臂屈肘90°,用两块夹板固定伤处,一块放在上臂内侧,另一块放在外侧,然后用绷带固定。如果只有一块夹板,则将夹板放在外侧加以固定。固定好后,用绷带或三角巾悬吊伤口。如果没有夹板,可先用三角巾把上臂固定在身体上,再用三角巾加以悬吊。

(2)前臂的固定。病人伤臂屈肘90°,用两块夹板固定伤处,分别放在前臂内外侧,再用绷带缠绕固定。固定好后,用绷带或三角巾悬吊伤肢。如果没有夹板,可利用三角巾加以固定,三角巾上放杂志或书本,前臂置于书本上即可。前臂骨折无夹板固定时可先用软垫衬于受伤部位,再用悬带承托伤臂。

(3)大腿的固定。将伤腿伸直,夹板长度上至腋窝,下过足跟,两块夹板分别放在大腿内外侧,再用绷带或三角巾固定。如无夹板,可利用另一未受伤的下肢固定。

(4)小腿的固定。将伤腿伸直,夹板长度上过膝关节,下过足跟,两块夹板分别放在大腿内外侧,再用绷带或三角巾固定。如无夹板,可利用另一未受伤的下肢进行固定。

4.心肺复苏方法

心肺复苏是指针对心脏病突发、溺水、触电等各种原因导致的心脏骤停患者,通过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供给患者心脑等重要器官血流和氧气。

大量事件表明,心跳停止4分钟内进行心肺复苏,患者救活率可达到50%,而超过这一时间,被救活的希望就很渺茫。每延迟1分钟,抢救成功率会下降7%~10%,这就是世界公认的“黄金抢救4分钟”。如果只打了120,等救护车赶到再进行抢救,会错过最佳抢救时间。心肺复苏方法的实施步骤如下。

(1)第一步:判断有无反应和呼吸

1)看到有人倒地,保安员可轻拍患者双肩,并在他双侧耳边大声呼喊:“您怎么了?”“发生了什么事?”清醒患者能准确地回答问题;若无任何反应,则为意识丧失。

2)随后保安员需要俯身,用5~10秒时间观察患者的胸腹部是否有呼吸起伏的活动,如果患者没有反应且没有呼吸或仅有濒死喘息,则为心脏骤停,应即刻开始心肺复苏。

在开始心肺复苏之前,保安员应确保自己或他人已经拨打了120急救电话。

(2)第二步:胸外心脏按压

1)摆好姿势。让患者仰卧在坚实的平面上,头部不得高于胸部,应与躯干处在一个平面。

2)找准胸外按压部位。左手掌根部置于病人胸前胸骨下段(通常为胸骨下半部分或两乳头连线的中点处),右手掌压在左手背上,双手交叉互扣,手指翘起不接触病人的胸壁。伸直双臂,肘关节不要弯曲,用双肩向下压形成压力。

3)掌握力度,胸腔按压。保安员上身前倾,以掌根垂直用力,将成人患者的胸骨下压5~6厘米。然后放松,但掌根始终不要离开胸壁,按压和放松时间各占50%。

4)控制频率。胸外按压心脏的频率为每分钟100~120次。连续按压心脏30次后,人工呼吸2次。按照按压与呼吸比例30:2循环进行。

5)特殊人群需注意。在心肺复苏中,我们称28天到1岁者为婴儿,1-8岁者或1岁到青春期体征出现之前者为儿童,对这些患者须采取特殊的救助方法。

①婴儿胸外按压的部位在胸部正中,两乳头连线下缘,用中指、食指两个指头进行,每分钟100~120次,深度大约为4厘米或至少胸廓前后径的三分之一o

②儿童心肺复苏可以采用单掌按压,按压深度大约为5厘米或者至少胸廓前后径三分之一。

③老人的骨质脆弱,要尤其注意力度问题,在其胸廓能承受的范围内,应用力按压。

(3)第三步:打开气道

1)进行胸外按压后,患者可能会出现呕吐的情况,这时需要保安员打开患者气道,清理其口腔异物,如呕吐物、痰液、血液等。

2)保安员可用双手扶住患者头部,使其偏向一侧以利于液体状异物的顺势流出,也可以将食指或小指包上纱布、手帕,从口腔中掏取异物,并取出患者假牙,以防其脱落滑入气道造成窒息。

3)当患者丧失意识后,舌根容易黏附于咽部后壁,造成气道阻塞。需用以下手法开通气道:用一手压住前额,另一手中指和食指指尖对齐,将患者下颌向上抬起,让头充分后仰,至下颌角与耳垂连线与地面垂直,但要避免压迫颈部软组织。

(4)第四步:人工呼吸

1)保安员将一只手按压在患者前额处,使其头向后仰,同时用这只手的拇指、食指捏紧患者的鼻孔;另一只手的食指和拇指上提下颌,保持患者气道通畅。然后,保安员用口唇严密包住患者口唇,平稳向内吹气。

2)如果吹气有效,患者胸部会鼓起,并随着气体呼出而下降。吹气后,口唇分开,并松开捏鼻子的手指,使气体呼出,同时保安员侧头呼吸新鲜空气,进行第二次吹气,每次吹气时间持续1秒,避免过多过快吹气。

3)特殊情况需注意

①婴儿体型较小,应用嘴密封婴儿的口鼻,采用对口鼻吹气的方式。

②基于卫生或心理原因,人工呼吸时可用呼吸面罩或防护膜相隔,如果不愿意人工呼吸,也可单纯持续不间断胸外按压,也很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