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类案例
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类案例
案例5 某矿山安全生产现状分析
某铁矿采用地下开采方式,竖井、斜坡道联合开拓,空场采矿嗣后充填,开采规模为年产原矿200×10*t,开采深度范围为50m至-140m,水文地质条件为简单类型,矿岩中等稳固,矿体局部有极薄的绢云母软弱夹层。
该矿主、副井提升系统均选用落地式多绳摩擦提升机,主井采用14m²的箕斗提升矿石,副井采用单层罐笼提升人员、材料和掘进废石,副井内设有梯子间斜坡道为井下无轨运输设备进出地表的通道,按单车道加错车道设计,其硐口标高为+110m另设有东进风井和西回风井,且均设有梯子间。该矿井下采掘施工全部外委给3个外来施工队伍。该矿地面工业场地设有办公楼、选矿厂(原矿处理能力为200×10*Ua)、110kV变电站、尾砂充填站、空压机房、提升机房、锅炉房(8 /h燃煤蒸汽锅炉1台)等设施。部分地面工业设施处在矿体开采的影响范围内。选矿厂主要生产及辅助设备包括带式输送机、圆锥破碎机(中细碎)、双层圆振动筛、球磨机、磁选机等,另有不同起重量的行车多台。该矿井下主要生产设备包括手持式凿岩设备、柴油铲运机、14t电机车、颚式破碎机(粗破)、柴油运矿卡车等。
该矿井下设有硐室型爆破器材库(可储存炸药10t、非电导爆管3000m和导爆雷管20000发)、中央变电所、水泵房、采区变电所、卸矿硐室、风机房、破碎硐室及井下调度室等硐室。
离矿3km处设有一座用黏土堆筑的四面筑坝的尾矿周转库,设计坝高8m,库容为120×10*m3,库区周边500m范围内有农田,但无民房。
该矿于2012年5月通过了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组织的安全设施竣工验收,并于8 月20日取得了安全生产许可证。8月28日,该矿发生电焊工检修作业触电身亡事故,死亡1人。2012年8月29日至2013年8月,该矿未发生工亡事故,且其安全标准化系统已运行10个多月。
根据以上情景,回答下列问题
1.辨识该矿生产工艺系统可能存在的重大危险源。
2.外来施工队伍必须具备哪些安全生产准人条件。
3.针对井上下作业风险,该矿可能的专项应急预案应包括哪几项。
4.该矿应建立哪些监测监控与紧急避险系统。
5.根据《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标准化规范》的规定,该矿对井下采掘作业现场的安全检查包括哪几种类型
参考答案
1.重大危险源
(1)井下爆破器材库。
(2)尾矿库。
2.应具备条件∶
(1)取得采掘施工单位安全生产许可证,并到施工项目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备案。
(2)按规定配备专兼职安全管理人员,且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持有有效的安全生产资格证书。
(3)特种作业人员持有有效的安全作业证。
(4)有基本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5)与工程发包单位签订安全生产管理协议。
(6)所带来的特种设备有有效的检测检验合格证明。
(7)参加工伤社会保险或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并为从业人员缴纳保险费。
3.专项应急预案有
(1)冒顶片帮。
(2)火灾。
(3)中毒和窒息。
(4)坠罐。
(5)尾矿库溃坝。
(6)火药爆炸。
(7)容器爆炸。
4.应建立
(1)有毒有害气体监测。
(2)通风系统监测。
(3)视频监控系统。
(4)地表沉降监测。
(5)完善井下紧急避灾路线,标识清晰,保持畅通。
5.安全检查应包括∶(1)例行检查。(2)巡回检查。(3)专业检查。(4)综合检查。
案例6 某矿山承包工程透水事故分析
某磷矿山A企业采用地下开采方式,设计生产能力为50×10* t/a,服务年限为30年,已经开采22年,采矿作业委托具有资质的承包商B企业进行。井下有2个中段同时生产,矿山周边有采空区和废弃井巷,并已初步探明周边采空区充水。A企业设有安全管理部门,安全管理人员不定期在井下进行安全检查,承包商B企业配备了专职安全管理人员。2008年4月某日,一组当班作业人员在第3工作面爆破时,将临近的采空区炸穿,发生透水事故。此时另一组当班作业人员正在标高低于第3工作面的第2工作面作业,造成1人死亡。
根据事后调查,A企业与B企业签订了安全协议,提供了安全管理制度并进行了培训,在作业前A企业已经向B企业进行了技术交底,并要求探水。B企业员工有培训教育记录,但都是一些简单告知内容。员工大多为临时工,且人员流动率很高。
根据以上场景,回答下列问题∶
1.参照《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 6441),对该磷矿山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辨识。
2.对承包商安全管理的要点和关键环节有哪些。
3.指出A企业在承包商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4.指出A企业在隐患排查治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参考答案
1.该磷矿山的危险有害因素包括(1)物体打击。(2)车辆伤害。(3)机械伤害。(4)触电。包括雷击伤亡事故。(5)火灾。(6)高处坠落。(7)冒顶片帮。(8)透水。(9)爆破。(10)火药爆炸。(11)中毒和窒息。
2.对承包商安全管理的要点和关键环节∶
(1)发包工程的内部管理。以生产经营单位名义发包工程,明确工程归口管理部门,工程应发包给具有相关资质的单位,对承包商资质和条件进行审查,复印并保存有关见证材料,依法签订合同,签订安全协议,开工前向承包商收取安全风险抵押金。审查材料包括∶营业执照及资质证书、近3年安全记录、人员技术素质及安全技能的证明材料、工器具及安全防护设备合格检验报告、安全管理组织机构、按规定配备的专兼职安全管理人员是否持有资质证书等。
(2)安全协议主要内容有
①发包单位提出的确保施工安全的组织措施、安全措施和技术措施要求。②承包商制定的确保施工安全的组织措施、安全措施和技术措施。③承包商应遵守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④发包单位对现场实施奖惩的有关规定。⑤事故报告、调查、统计、责任划分的规定。⑥对承包商人员进行安全教育、考试及办理进入现场应履行的程序。⑦承包商不得擅自将工程转包、分包、返包的要求承包商不得擅自更换工程技术、安全管理人员及特殊工种人员。⑧承包商不得使用童工、职业禁忌证人员的要求等。
(3)现场安全管理要求
①对承包商进行全面的技术交底,对承包商进行教育培训和考试,提供有关安全生产的制度、规程和要求。②在有危险性的生产区域内作业,应要求承包商做好作业安全风险分析,并制定安全措施,经发包方审批后,监督承包商实施。③在承包商进入现场前,对承包商进行安全、设备设施保护教育,实行出入证管理。④承包商取得开工手续后方可开工。⑤发包单位安全管理人员应深入现场,检查指导安全施工,对施工安全进行监督,及时纠正违章情况,按规定惩处。⑥同一工程项目或同一作业场所有多个承包商作业的,应与承包商签订专门的安全管理协议或者在合同中约定各自的安全生产管理职责,发包单位对各承包商的安全生产工作统一协调管理。⑦承包商队伍严重违章作业,导致事故,发包方有权要求承包商停工整顿,有权决定终止合同执行。
3.A企业在承包商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对承包商员工技术素质要求不严,对承包商人员变化的控制不完善,教育培训深度不够。
(2)对承包商现场监督管理考核不严格,对于提出的要求没有督促、跟踪、落实到位,没有进行深度管理。
4.A企业在隐患排查治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1)没有对初步探明的采空区充水的隐患进行全面评估,没有认识到存在的高风险,因此采取了常规的控制手段,没有针对高风险制订专门的安全技术措施并严格加以实施。
(2)没有排查出爆破过程中对其他作业面作业人员产生的影响这一隐患,没有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如固定爆破时间、相关人员撤离等)。
(3)对探水作业执行情况的检查不够深入,没有发现问题并要求承包商进行整改,以至没有发现事故征兆。
案例7 某矿山中毒与室息事故策例分析
某矿采用抽出式通风,各中段作业地点辅以局部通风机进行局部压人式通风。二工区在510主巷装有一台局部通风机,经南行人天井向508采场进行压人式通风。2010年3月10日凌晨4时,6名作业人员进入二工区508采场进行钻孔爆破作业,此时9~10号漏斗间有碎石堆积,碎石距巷道顶板仅0.7m,巷道已经出现通风不畅工人未处理碎石,仍然进行了爆破作业,导致9~10号漏斗间的碎石堆积进一步增加,并最终堵塞巷道,造成风流阻断,炮烟无法扩散排出。爆破产生的炮烟在508采场内积聚,并逐渐蔓延扩散至北人行天井中下部。20时30分,3名运矿工人由天井进入采场,由于天井及采场内炮烟浓度过高,3名工人中毒窒息倒地。事故发生半小时后,在其他地点作业的3名工人感觉可能发生了事故,便连同经过的两名工人前去救援。其中4人由天井进入采场,1人在天井底部等待。由于炮烟仍未扩散排出,进入采场的4人在施救过程中先后中毒窒息倒地,位于天井底部的1人也因吸人炮烟而中毒窒息倒地。事故共造成8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578万元。
根据以上场景,回答下列问题∶
1.试分析此次事故相关的安全管理问题。2.针对本次事故,中毒窒息事故的预防措施有哪些。3.针对本次事故,应采取的整改措施有哪些。
参考答案∶
1.安全管理的问题
(1)现场安全管理混乱,未能及时消除爆堆对通风系统的影响。
(2)井下人员培训不足,未给人井人员配备和正确佩戴个体防护装置,盲目施敷。
(3)人井人员未佩戴自救器和气体检测仪。
(4)安全生产责任制度落实不力,未严格执行安全管理制度。
(5)未认真实施事故防范措施。
2.预防措施有
(1)建立完善机械通风系统,确保井下风质、风量满足要求。
(2)加强局部通风。
(3)必须配备便携式气体检测报警仪,人员进入采掘工作面前,应检测有毒有害气体浓度。
(4)井下废弃巷道必须及时封闭,并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
(5)建设完善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尤其要为每一位人井人员配备自救器并确保随身携带。
(6) 制定有针对性的应急预案,并定期组织演练。
(7)禁止在未采取有效防护措施的情况下盲目施救。
3.整改措施∶
(1)优化通风设计,优先设置先行通风天井,在不具备条件布置先行通风天井的个别采场,要减小采场长度。
(2)加强局部通风和现场安全管理,加强现场检查。
(3)加强安全教育培训工作,保证从业人员具备必要的安全生产知识,熟悉有关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掌握本岗位的安全操作技能,增强从业人员对本职岗位危险因素的识别能力,熟练本职岗位的防范措施和事故应急措施。
(4)加强采场通风系统监测和有毒有害气体监测,建立智能监测监控系统。
(5)为人井人员配备自救器。
案例8 某矿山火药爆炸事故案例分析
某铁矿以16号勘探线为界划分为南北两区,井下采切工程、采矿作业由8个外委施工单位承担,施工与生产人员千余人。
北区采用斜井开拓方式,距斜井井底车场变坡点15m处设有躲避硐室,硐室东壁为砖砌墙,外抹水泥砂浆,硐室长×底宽×高为6m×3m×3m,中间为铝合金隔断,隔断靠近硐室南部有一扇铝合金推拉门,宽约600mm。硐室东侧靠近北墙东西方向摆放有由床板搭成的床、办公用桌和放电话的小桌子,南墙有一个存放靴子和工作服的铁皮箱,隔断外基本没有放置其他物品。隔断内和隔断外拱顶部各有一盏照明灯。据详细询问,该照明灯为普通200W白炽灯,其线路由信号硐室引入,并沿硐室南墙通过拱顶连线,电压等级为220V,照明开关为拉线开关,还有一空气开关,固定在铝合金隔断内框上。
2009年7月11日9时30分,某民爆公司运送14箱炸药和600发导爆管雷管至该铁矿北区斜井井口。炸药由施工队工人用矿车运送至井底车场,一部分转运放置于躲避硐室内。10时10分左右,施工队爆破工领取600发导爆管雷管,撕下塑料包装,用软绳捆绑在一起,徒步经斜井人行道送至井下。导爆管雷管被运送至躲避硐室内,此时多名工人在躲避硐室处等待领取炸药和导爆管雷管。10时25分,躲避硐室内发生爆炸。事故共造成16人死亡,6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1000余万元。
根据以上情景,回答下列问题1.试分析引起此事故的主要原因。
2.外来施工队伍必须具备哪些安全生产准人条件。
3.此类火药爆炸事故预防措施有哪些。
参考答案
1.事故的主要原因∶
(1)导爆管雷管裸露运送。
(2)违规将躲避硐室作为井下爆破器材发放站。
(3)违反《爆破安全规程》相关规定,炸药在井底车场停留。
(4)炸药与导爆管雷管同时放置于躲避硐室,存在混放、混发现象。
(5)爆破器材发放地点的照明电缆、照明灯具、空气开关、拉线开关、电压等级等不符合《爆破安全规程》(GB6722)7.4.3.2项(应采用防爆型或矿用密闭型电气设备,电线应采用铜芯铠装电缆;井下库区的电压宜为36V;贮存爆破器材的硐室或壁槽,不应安装灯具)的有关规定。
(6)爆破器材运输、分发及使用的相关管理、检查制度欠缺。
(7)外包工程施工单位管理不严格,安全管理责任不落实。
2.必须具备的安全准入条件∶
(1)取得采掘施工单位安全生产许可证,并到施工项目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备案。
(2)按规定配备专兼职安全管理人员,且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持有有效的安全生产资格证书。
(3)特种作业人员持有有效的安全作业证。
(4)有基本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5)与工程发包单位签订安全生产管理协议。
(6)所带来的特种设备有有效的检测检验合格证明。
(7)参加工伤社会保险或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并为从业人员缴纳保险费。
3.事故预防措施∶
(1)井下爆破器材分库必须进行正规设计。
(2)井下爆破器材分库的建设与使用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3)严格爆破器材安全管理,爆破器材的运输、储存、分发须符合相关规定要求。爆破材料必须用专车运送,严禁炸药、起爆器材同车运送、混放混发;严禁在无防爆设施的区域发放爆破器材。
(4)从事爆破作业的人员必须经专门的安全技术培训并考核合格,持证上岗。